
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吴茜薇摄人民网长沙10月25日电 (记者吴茜薇)10月24日上午,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专场)。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是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最活跃、综合实力提升最迅速、支撑引领作用最强劲的时期。
“这五年,湖南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李志坚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年均增长11.61%、达1394.6亿元,稳居全国第10;研发投入强度从2.16%提升至2.62%,从全国第13位进位至第9位;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3.84%提升到7%,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湖南“五大标志性工程”成型起势,科技创新高地核心引擎动能澎湃。“1+2”实验室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天隼实验室正式落户长沙,航空航天、种业、能源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加快对接推进。“4+4科创工程”全面实体化运行,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集聚科研人才4100余人,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0余项。湘江科学城建设进入“快车道”,引进落地研发中心项目40多个。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自2023年8月以来,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796家、实现翻番。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推动中国科学院在湘布局研究机构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球首台“视频超算”,发布音视频行业首个垂类大模型,助力新型文化业态培育。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坚持“四个面向”,体系化部署“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600项,取得国际国内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35项。“三超”“三深”等一批代表“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中国强度”的高精尖技术独步全球,机轮刹车系统、大型民机车架式起落架等关键部件助力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西子三号”低镉水稻和耐盐碱水稻新品种让端稳“中国饭碗”更有底气,飞腾CPU、景嘉微GPU、麒麟操作系统等“两芯一生态”撑起国家信创产业脊梁。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45%,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首位。企业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第8。出台加快高校成果转化“二十条”措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在湘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突破50%。建设49家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室,遴选入库300名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
高层次人才队伍梯次成长,科技湘军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大力实施芙蓉计划,推动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配置,成功举办首届“湘智兴湘”大会,促进“湘智兴湘”与“校友回湘”“湘商回归”良性互动。“十四五”以来,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1名;38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A类项目支持,90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B类项目支持;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超1000人,省级及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突破5000人。在全国率先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农村科技特派员“四个机制”得到科技部推介,带动数万名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三湘大地乡村振兴一线。
面向“十五五”,湖南将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助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作出更大的科技贡献。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